關注我們
安全教育系列--“校園新騙術案例分析及提醒”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詐騙、電話詐騙漸漸成為詐騙的主流手段,并且詐騙手段也愈發以假亂真。保衛處現將有關騙術予以公布,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財產損失。
騙術一:銀行卡詐騙
案例:
2011年10月28日,某學校學生李某收到“銀行卡被劃走1200元”的短信,后與對方聯系,對方稱李某個人信息被盜用,需要建立一個安全賬戶,李某按照對方的提示操作被詐騙37000元。
安全提醒:要妥善保管好個人的銀行卡及密碼;對來歷不明的短信或電話提高警惕,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輕易向他人透露賬戶信息,更不能通過ATM機向不明賬戶進行轉賬;如果接到可疑電話、短信、郵件、通知,可直接通過發卡行統一的客戶服務電話進行確認;辦理信用卡應前往有關銀行網點。
騙術二:猜猜我是誰
案例:
2013年3月4日下午,某學校老師陳某接到一個電話稱是朋友,猜猜他是誰?事主以為是其朋友袁某,就和他聊了一會兒,到了晚上20時許,對方打電話稱其在東莞賭博被抓,急需用錢,于是事主就通過電腦在建設銀行網上轉賬3000元,后發現被騙。
安全提醒:無論聲音多熟悉,不要去猜,應直接詢問其姓名;在無法確認其身份時,可通過第三方親朋核實;可提出試探性見面要求,如其百般推脫,可洞察其破綻;當其詐稱遇到突發事件急需用錢時,要不予理會。
騙術三:各類中獎
案例:
2013年4月8日,某學校學生張某收到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中獎短信,并附有聯系電話,稱事主獲得公益基金98000元現金和一臺蘋果電腦,要求事主先到銀行繳納保證金。事主按要求將3800元人民幣轉入對方提供的賬戶上。后發現被騙,于是報警。
安全提醒:天上不會掉餡餅,“XX好聲音”也好、“XX大道”也罷,理智對待中獎短信及電話,切勿輕易泄露自身信息,謹防上當受騙。
騙術四:冒充QQ好友
案例:
2013年4月6日18時30分許,某校學生譚某被人在互聯網冒稱其表哥詐騙了人民幣1600元。經了解,對方嫌疑人盜取了事主表哥的QQ賬號后,冒稱其表哥以幫忙購買游戲充值卡的名義詐騙事主。事主當時沒想太多就分三次(第一次300元,第二次500元,第三次800元)詐騙了事主人民幣1600元。
安全提醒:網上涉及到錢財來往一定要警惕對待,在網上交流時第一時間聯系到本人,謹防被騙。
騙術五:各類網絡購物
案例:
(1) 2013年3月30日,某校學生李某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賣手機的信息,事主與對方達成協議后就先給了700元的前期費用,其他的說貨到才付款,后來對方又以要交保證金的理由要求事主匯錢,事主不愿意交易對方說10天后才能退錢,后來對方就一直聯系不上了,事主共轉了人民幣2600元到對方的賬號里。
(2) 2013年2月24日,某校學生黃某上網預訂一張廣州至重慶的機票,后事主被對方以各種借口為名,先后五次向對方轉賬,共被騙去人民幣2626元。
安全提醒:網上購物或者買票一定前一定要確認賣家信息,盡量在正規網站網店購買。
騙術六:無抵押貸款
案例:
2012年5月26日,某校學生朱某即將畢業,夢想自己創業,苦于沒有資金。當他在網上看到一條無抵押貸款的信息后,即與對方聯系要求貸款十五萬元,對方以誠意金等借口,鄭某先后五次將89000元匯到對方的賬號,才發現被騙。
安全提醒:創業需謹慎,不易輕信網上貸款信息,如有需要,到實體銀行或相關機構咨詢辦理。
綜治辦、保衛處
201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