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今年3月份以來,市教育系統大力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同步開展。在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學校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了黨章、黨的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了《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等專題輔導讀本等。通過學習,本人對群眾路線的內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以及結合自身崗位實際進一步做好 新時期群眾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一、深刻領會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歷史淵源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得到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總結。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
1、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重視做好群眾工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提出的一系列關于黨和人民群眾關系的理論觀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就曾指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首先生產滿足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東西需要的資料。而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恰恰是勞動者。因此,勞動群眾才構成全部國家生活的基礎,是推動歷史發展真正的最后動力。黨的群眾路線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根本觀點,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
2、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第一位的政治觀點。群眾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執政為民。它鮮明表達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執政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群眾路線是黨的工作路線,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是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
3、群眾路線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法寶。群眾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歷史經驗充分表明: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展,都與群眾路線息息相關。當黨正確地制定和實行群眾路線時,革命就勝利、發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失敗。
二、深刻領會了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偉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群眾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
1、歷史之鑒。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充分證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就必然垮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只有強化群眾觀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才能忠實踐行黨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2、興黨之要。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危險。保持和發展“最大政治優勢”,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險”,是擺在每個黨員、干部面前的嚴峻考驗和重大任務。只有增強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才能堅持不懈地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當前,我們黨面臨的形勢十分復雜,需要應對各種風險、矛盾和挑戰,包括來自內部的。對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和黨群干群關系,中央總體上是肯定的。中央也看到,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正在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一些問題還相當嚴重,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并對每個方面的具體表現作了進一步總結闡述。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改進作風來推動黨的建設,是因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問題實際上是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突出表征。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的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改進作風,增強宗旨意識,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放在心上、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人民群眾對黨的政治認同,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3、事業之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面前,我們要乘勢而上、趨利避害,必須切實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更加重視和依靠群眾的力量。要增強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自覺性,扎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進偉大事業上來。黨的十八大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必須繼續堅持群眾路線,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了改進作風,增強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凝聚力、號召力,就是為了進一步堅定自信、增強自覺、實現自強,激發社會活力,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發揮出來,匯聚成實現十八大目標和中國夢的強大智慧和不竭動力。
三、進一步增強了做好群眾工作的理想信念
黨的群眾工作,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基礎工程、“生命工程”。對領導干部來說,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既是一道繞不開的難題,更是一道需要全力做好的必答題。在我們學校,也不例外。越是困難時期,越是要加強群眾工作,凝心聚力,才能攻克時艱、共度難關。
1、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把站穩群眾立場作為根本黨性原則
群眾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立場問題,說到底是黨性問題。領導干部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讓群眾作主。領導干部作決策、辦事情,要以群眾意愿為取向。現在一些地方,政府辦的事與群眾意愿南轅北轍,群眾怨氣很大。就是脫離群眾,沒有群眾基礎。
為群眾謀利。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群眾利益問題,把握群眾訴求、回應群眾期待,最大程度地實現群眾利益。更加注重富民優先,既要做大集體“大盤子”,更要充實群眾“錢袋子”;更加注重解決群眾關切的實際問題;更加注重公平正義,發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各方面群眾,政策制定公平地兼顧不同群體,制度執行公平地對待所有群眾。
向群眾學習。向群眾學習的過程,就是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的過程。向群眾多學一點,離科學決策就近一步,離工作失誤就遠一些。虛心向群眾學習,善于從群眾鮮活思想中汲取營養,從群眾實踐創造中提煉經驗,推動改革創新、科學發展。
2、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重要領導責任
要敢于擔當。敢于擔當,既是一種政治責任,也是一種群眾感情。現在,一些黨員干部遇到大事、難事、棘手事,總是想方設法躲著走、繞道走,生怕“惹火燒身”;工作不敢抓、不敢管,生怕得罪人,這是要不得的。領導干部要敢于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直面矛盾,妥善處置,不要怕群眾,不要怕風險。特別要重視信訪工作,定期接待來訪群眾,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要提升能力。能力是干事的基礎。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實踐,提高本領,增強能力。要察準實情,學會和群眾打交道交朋友,及時掌握群眾思想動態、利益訴求,把實事辦在群眾急需之處,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要攏住人心,善于把握群眾利益關注點、情感共鳴點、民意交織點,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要化解矛盾,學會用平等對話、協商溝通的辦法,消除群眾怨氣、理順群眾情緒,把矛盾從源頭控制、在一線解決。
要掌握方法。群眾工作千頭萬緒,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要注重公開,凡是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事,都應該公開,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發揚民主,進一步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搭建民主討論平臺,讓群眾說話有人聽、苦難有處訴、冤屈有處申。要加強教育,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自覺遵守法律,共促社會和諧。要善用網絡,學會運用網絡語言,掌握網絡技巧,在與群眾網上互動中增進互信。
3. 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基本作風標準
密切聯系群眾是作風建設的核心內容。要以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為重點,突出解決干部隊伍中作風不實、不正、不廉問題,做到清正、清廉、清明。在改進作風中融入群眾,在務實干事中凝聚群眾,在艱苦奮斗中贏得群眾。